(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户曈曈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明)葉顒
天地風霜盡,乾坤氣象和;
歷添新歲月,春滿舊山河。
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態多;
屠蘇成醉飲,歡笑白雲窩。
(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歲月去堂堂;
末路驚風雨, 窮邊飽雪霜。
命隨年欲盡, 身與世俱忘;
無復屠蘇夢, 挑燈夜未央。
昨夜鬥回北,今朝歲起東。
我年已強仕,無祿尚憂農。
桑野就耕父,荷鋤隨牧童。
田家佔氣候,共説此年豐。
林伯渠
邁街相約看花市,卻倚騎樓似畫廊;
束立盆栽成列隊,草株木本鬥芬芳。
通宵燈火人如織,一派歌聲喜欲狂,
正是今年風景美,千紅萬紫報春光。
(清)唐順之
正憐火樹千春妍,忽見清輝映月闌。
出海鮫珠猶帶水,滿堂羅袖欲生寒。
燭花不礙空中影,暈氣疑從月裏看。
為語東風暫相借,來宵還得盡餘歡。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身閒不睹中興盛,羞逐鄉人賽紫姑。
(元)元好問
袨服華妝着處逢,六街燈火鬧兒童。
長衫我亦何為者,也在遊人笑語中。
中山孺子倚新妝,鄭女燕姬獨擅場。
齊唱憲王春樂府, 金梁橋外月如霜。
(唐)崔液
玉漏銅壺且莫催,鐵關金鎖徹夜開;
誰家見月能閒坐,何處聞燈不看來。
閻崇年
清明節是一個凝聚着多元文化的節日,它至少有六重含義。
一為節氣,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地球繞日,運行不息,清明節時,氣清景明,萬機勃發。
二為農事,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的農諺,過了清明,開始農忙。
三為寒食,清明前一日或二日的寒食,相傳紀念晉文公與介子推的故事(後面介紹)。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冷食。清明禁火,或為拜火的遺風。後逐漸清明與寒食合為一節。蘇軾有著名《黃州寒食帖》傳世。
四為踏青,就是桃花盛開,民眾踏青郊遊。
五為民俗,清明射柳,是一種寓軍事於娛樂的節日活動。遼南京、金中都,從朝廷到庶民,仕女雲集,風氣極盛,表現了習俗的民族性。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記載,京城民眾,還盪鞦韆,嬉戲為樂。
六為掃墓。
總之,清明節期間,既有慎終追遠的感傷情懷,又有融入歡樂的愉悦賞春;既有追思先人的憶舊悲酸,又有清新明麗的歡慶景象。
當然,清明掃墓是普遍的民眾社會心理。這種心理特徵是“感恩”。西方有感恩節,中國的感恩節就是清明節。清明節的倫理文化價值,應是“感恩”二字。
清明“感恩”來歷,有個歷史故事。
《史記·晉世家》記載:晉國公子重耳,早年患難,四處流亡,備受屈辱,歷盡磨難。賢士介子推同他患難與共。重耳在沒有飯吃時,“飢而從野人乞食”。傳説重耳一日餓暈,介子推“割股充飢”,就是從自己腿上割下一塊肉,用火烤熟了給他吃。重耳流亡十九年,六十二歲,回到晉國,做了君主,這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晉文公在封賞舊臣時,介子推“亦不言祿,祿亦不及”——不求功祿,未受封賞,晉文公是忘了封賞介子推,還是另有考慮呢?史無記載,不得而知。介子推隱遁綿上(今山西介休縣南的綿山),後來死去。晉文公為感恩介子推,傳説封此山為介山。後人編出介子推遺留給晉文公“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覆清明”的血詩。
其實,人們在清明時節,祭掃祖墳,感念深恩,比此故事時間更早。清明掃墓,是老北京的一個傳統習俗。清人潘榮陛在《帝京歲時紀勝》
書裏記載:“清明掃墓,傾城男女,紛出四郊,擔酌挈盒,輪轂相望。”北京內城和外城的居民,或乘車騎馬,或徒步行走,男女老幼,帶着供品,去到郊外,清明掃墓。
實際上,在中國,從城市到農村,從內地到邊陲,都有清明掃墓的習俗。這主要是對先祖、對先賢、對先烈的感恩和敬仰。
於先祖,《孝經》開宗明義説:“夫孝,始於事親。”為什麼要事親呢?道理很簡單:“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父母對子女有生養、撫育、教導、慈愛的大恩大德,所以對待父母——生要孝養,病要孝侍,死要孝葬,清明時節要孝祭。古人很重視孝,認為“五刑三千,不孝為大”。掃墓活動即是“慎終追遠、敦親睦族”。
於先賢,對直系血緣祖先是這樣,對中華共祖黃帝也是這樣,我去瞻仰過陝西黃陵,現在每年到了清明時節,都要舉行海內外華人的莊重公祭。對孔子、孟子、老子、孫子等先賢,還有對元、明、清三代為北京、為國家“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和于謙、袁崇煥等先賢,以及其他先賢,都要心敬、行敬,在清明節掃墓期間,別忘記他們,要敬祭先賢。
於先烈,一百年來,他們為民族的解放,為民眾的正義,為抵禦外敵侵略,為救民於水火,國而忘家,公而忘私,拋頭顱,灑熱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更值得後人敬仰,也在清明節進行祭奠。
清明祭奠先祖、先賢、先烈,重在感恩。對先祖要感恩,對先賢要感恩,對先烈要感恩。感恩,則重在敬。儒家學説,重視“敬”字:“修德之功,莫大於敬。”敬,要敬天、敬地、敬祖、敬民、敬業、敬己。古人云:念念敬,時時敬,事事敬,處處敬。就是每念、每時、每事、每地都要敬。心存虔敬,行必謙恭;做人處事,謙虛謹慎。人們常説:“滿招損,謙受益。”這是普遍真理。古人的修養箴言是:“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謹度,滿而不溢。”值得記取。
一首清明詩,流傳千古,每年清明都會被人們反覆吟誦;一幅清明畫,堪稱國寶,卻很少被人提及。同樣是清明時節的主題,為什麼會有兩種境遇?
——節選自《清明時節話感恩》
豐子愷
清明例行掃墓。掃墓照理是悲哀的事。所以古人説:“鴉啼雀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又説:“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然而在我幼時,清明掃墓是一件無上的樂事。人們借佛遊春,我們是“借墓遊春”。
清明三天,我們每天都去上墳。第一天,寒食,下午上“楊莊墳”。楊莊墳離鎮五六里路,水路不通,必須步行。老幼都不去,我七八歲就參加。茂生大伯挑了一擔祭品走在前面,大家跟他走,一路上採桃花,偷新蠶豆,不亦樂乎。
到了墳上,大家息足,茂生大伯到附近農家去,借一隻桌子和兩隻條凳來,於是陳設祭品,依次跪拜。拜過之後,自由玩耍。有的吃甜麥塌餅,有的吃粽子,有的拔蠶豆梗來作笛子。蠶豆梗是方形的,在上面摘幾個洞,作為笛孔。然後再摘一段豌豆梗來,裝在這笛的一端,笛便做成。指按笛孔,口吹豌豆梗,發音竟也悠揚可聽。可惜這種笛壽命不長。拿回家裏,第二天就枯乾,吹不響了。
祭掃完畢,茂生大伯去還桌子凳子,照例送兩個甜麥塌餅和一串粽子,作為酬謝。然後諸人一同在夕陽中回去。楊莊墳上只有一株大松樹,臨着一個池塘。父親説這叫做“美人照鏡”。現在,幾十年不去,不知美人是否還在照鏡。閉上眼睛,情景宛在目前。
正清明那天,上“大家墳”。這就是去上同族公共的祖墳。墳共有五六處,須用兩隻船,整整上一天。同族共有五家,輪流作主。白天上墳,晚上吃上墳酒。這筆費用由祭田開銷。祖宗們心計長,恐怕子孫不肖,上不起墳,叫他們變成餓鬼。因此特置幾畝祭田,租給農民。輪到誰家主持上墳,由誰家收租。僱船辦酒之外,費用總有餘裕。因此大家高興作主。而小孩子尤其高興,因為可以整天在鄉下游玩,在草地上吃午飯。
船裏燒出來的飯萊,滋味特別好。因為,據老人們説,家裏有灶君菩薩,把飯菜的好滋味先嚐了去;而船裏沒有灶君菩薩,所以船裏燒出來的飯菜滋味特別好。
孩子們還有一件樂事,是搶雞蛋吃。每到一個墳上,除對祖宗的一桌祭品以外,必定還有一隻小匾,內設小魚、小肉、雞蛋,酒和香燭,是請土地爺爺吃的,叫做拜墳墓土地。孩子們中,誰先向墳墓土地叩頭,誰先搶得雞蛋。我難得搶到,覺得這雞蛋的確比平常的好吃。
第三天上“私房墳”。我家的私房墳,又稱為旗杆墳。去上的就是我們一家人,父母和我們姐弟數人。吃了早中飯,僱一隻客船,慢吞吞地蕩去。水路五六裏,不久就到。
祭掃期間,附近三竺庵裏的和尚來問訊,送我們些春筍。我們也到這庵裏去玩,看見竹林很大,身入其中,不見天日。我們終年住在那市井塵囂中的低小狹窄的百年老屋裏,一朝來到鄉村田野,感覺異常新鮮,心情特別快適,好似遨遊五湖四海。因此我們把清明掃墓當作無上的樂事。
——節選自《清明掃墓》
鄧穎超
春天到了,百花競放,西花廳的海棠花又盛開了。看花的主人已經走了,走了十二年了,離開了我們,他不再回來了。
你不是喜愛海棠花嗎?解放初期你偶然看到這個海棠花盛開的院落,就愛上了海棠花,也就愛上了這個院落,選定這個院落,到這個盛開着海棠花的院落來居住。你住了整整二十六年,我比你住得還長,到現在已經是三十八年了。
海棠花現在依舊開得鮮豔,開得漂亮,招人喜愛。它結的果實味美,又甜又酸,開白花的結紅海棠,開紅花的結黃海棠,果實累累,掛滿枝頭,真像花果山。秋後在海棠成熟的時候,大家就把它摘下來吃,有的把它做成果子醬,吃起來非常可口。你在的時候,海棠花開,你白天常常在繁忙的工作之中,抽幾分鐘散步觀賞;夜間你工作勞累了,有時散步站在甬道旁的海棠樹前,總是抬着頭看了又看,從它那裏得到一些花的美色和花的芬芳,得以稍稍休息,然後又去繼續工作。你散步的時候,有時約我一起,有時和你身邊工作的同志們一起。你看花的背影,彷彿就在昨天,就在我的眼前。我們在並肩欣賞我們共同喜愛的海棠花,但不是昨天,而是在十二年以前。十二年已經過去了,這十二年本來是短暫的,但是,偶爾我感到是漫長漫長的。
海棠花開的時候,叫人那麼喜愛,但是花落的時候,它又是靜悄悄的,花瓣落滿地。有人説,落花比開花更好看。龔自珍在《己亥雜詩》裏説:“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你喜歡海棠花,我也喜歡海棠花。你在參加日內瓦會議的時候,我們家裏的海棠花正在盛開,因為你不能看到那年盛開着的美好的花朵,我就特意地剪了一枝,把它壓在書本里頭,經過鴻雁帶到日內瓦給你。我想你在那樣繁忙的工作中間,看一眼海棠花,可能使你有些回味和得以休息,這樣也是一種享受。
你不在了,可是每到海棠花開放的時候,常常有愛花的人來看花。在花下樹前,大家一邊賞花,一邊緬懷你,想念你,彷彿你仍在我們中間。你離開了這個院落,離開它們,離開我們,你不會再來。你到哪裏去了啊?我認為你一定隨着春天温暖的風,又踏着嚴寒冬天的雪,你經過春風的吹送和踏雪的足跡,已經深入到祖國的高山、平原,也飄進了黃河、長江,經過黃河、長江的運移,你進入了無邊無際的海洋。你,不僅是為我們的國家,為我們國家的人民服務,而且你為全人類的進步事業,為世界的和平,一直在那裏跟人民並肩戰鬥。
——節選自《海棠花祭》
(宋)楊萬里
逕直夫何細!橋危可免扶?
遠山楓外淡,破屋麥邊孤。
宿草春風又,新阡去歲無。
梨花自寒食,進節只愁餘。
(宋)吳惟信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唐)白居易
好風朧月清明夜,碧砌紅軒刺史家。
獨繞回廊行復歇,遙聽絃管暗看花。
(唐)張繼
耕夫召募愛樓船,春草青青萬項田;
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
(宋)程顥
芳原綠野恣行時,春入遙山碧四圍。
興逐亂紅穿柳巷,困臨流水坐苔磯。
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飛。
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遊衍莫忘歸。
(唐)盧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館驛樓前看發機。
鼙鼓動時雷隱隱,獸頭凌處雪微微。
衝波突出人齊喊,躍浪爭先鳥退飛。
向道是龍剛不信,果然奪得錦標歸。
(明)貝瓊
風雨端陽生晦冥,汨羅無處吊英靈。
海榴花發應相笑,無酒淵明亦獨醒。
(唐)褚朝陽
越人傳楚俗,截竹競縈絲。
水底深休也,日中還賀之。
章施文勝質,列匹美於姬。
錦繡侔新段,羔羊寢舊詩。
但誇端午節,誰薦屈原祠。
把酒時伸奠,汨羅空遠而。
(唐)文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唐) 殷堯潘
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
鬢絲日日添白頭,榴錦年年照眼明。
(北宋)張耒
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
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
宋 蘇軾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流香漲膩滿晴川。綵線輕纏紅玉臂, 小符斜掛綠雲鬟。佳人相見一千年。
(清)李靜山
櫻桃桑椹與菖蒲,更買雄黃酒一壺。
門外高懸黃紙帖,卻疑賬主怕靈符。
(唐)杜牧
紅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唐)李商隱
恐是仙家好別離,故教迢遞作佳期。
由來碧落銀河畔,可要金風玉露時。
清漏漸移相望久,微雲未接過來遲。
豈能無意酬烏鵲,惟與蜘蛛乞巧絲。
(唐)任希古
二秋葉神媛,七夕望仙妃。
影照河陽妓,色麗平津闈。
鵲橋波里出,龍車霄外飛。
露泫低珠佩,雲移薦錦衣。
更深黃月落,夜久靨星稀。
空接靈台下,方恧辨支機。
(漢)佚名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摸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晉) 無名氏
婉孌不終夕,一別週年期。
桑蠶不作繭,盡夜長懸絲。
(唐)崔顥
長安城中月如練,家家此夜持針線。
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間不相見。
長信深陰夜轉幽,瑤階金閣數螢流。
班姬此夕愁無限,河漢三更看鬥牛。
(唐)權德輿
外孫爭乞巧,內子共題文。
隱映花奩對,參差綺席分。
鵲橋臨片月,河鼓掩輕雲。
羨此嬰兒輩,吹呼徹曙聞。
(唐)沈叔安
皎皎宵月麗秋光,耿耿天津橫復長。
停梭且復留殘緯,拂鏡及早更新妝。
綵鳳齊駕初成輦,雕鵲填河已作梁。
雖喜得同今夜枕,還愁重空明日牀。
(唐)張仲素
碧窗斜月藹深暉,愁聽寒螿淚濕衣。
夢裏分明見關塞,不知何路向金微。
秋天一夜靜無雲,斷續鴻聲到曉聞。
欲寄征衣問消息,居延城外又移軍。
(唐)李白
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唐)孟浩然
秋空明月懸,光彩露沾濕。
驚鵲棲未定,飛螢捲簾入。
庭槐寒影疏,鄰杵夜聲急。
佳期曠何許!望望空佇立。
(唐)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
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
不知秋思落誰家?
(唐)陸龜蒙
轉缺霜輸上轉遲, 好風偏似送佳期。
簾斜樹隔情無限, 燭暗香殘坐不辭。
最愛笙調聞北里, 漸看星瀠失南箕。
何人為校清涼力, 欲減初圓及午時。
(宋)程顥
芳原綠野恣行時,春入遙山碧四圍。
興逐亂紅穿柳巷,困臨流水坐苔磯。
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飛。
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遊衍莫忘歸。
(宋)姜夔
巷陌風光縱賞時。籠紗未出馬先嘶。白頭居士無呵殿,只有乘肩小女隨。
花滿市,月侵衣。少年情事老來悲。沙河塘上春寒淺,看了遊人緩緩歸。
(唐)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
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
昨風一吹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
陸游
已過重陽十日期,菊叢初破兩三枝。
自憐短鬢蕭蕭白,不似黃花驛裏時。
陸游
蕭蕭衰鬢點新霜,人靜房櫳易斷腸。
等是閉門愁裏過,任教風雨壞重陽。
(明)文森
三載重陽菊,開時不在家。
何期今日酒,忽對故園花。
野曠雲連樹,天寒雁聚沙。
登臨無限意,何處望京華。
(唐)李白
昨日登高罷,今朝再舉觴。
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宋)李清照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鄉台,他席他鄉送客杯。
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作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唐)盧照鄰
九月九日眺山川,歸心歸望積風煙。
他鄉共酌金花酒,萬里同悲鴻雁天。